信息浏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信息浏览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16-04-05 10:33:57  点击次数: 18467  作者:   来源: 本站原创
 

四川省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16年-2020年)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现代化职业发展和专业建设的新要求,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校走过了事业发展最快、社会评价最高、校内外人气最旺、和谐发展、意义非凡的五年。这五年中,学校以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稳定办学规模在7000余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了符合中职教育规律和我校实际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学校在办学规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等多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全面实现了初期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学校以质量立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学校被誉为“德阳市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文理兼备,专业特色明显。“十二五”期间,学校大胆进行专业整合,建设制造类、财经商贸类、建筑、信息技术、旅游、文化艺术六大类专业群,开设有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电子、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汽修等12个专业。其中市级重点专业2个(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省级重点专业2个(电子、机械加工技术)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4个(电子、机械加工技术、计算机应用、汽修)。学校教学设施一流,各类实训设备总值3600多万元。学校通过“国示”项目建设和“后国示”内涵建设,取得了三大突破,形成了五大特色。即: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取得突破,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构建了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一专业一模式一基地”。专业课“车间化”教学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实施“车间化”实境教学模式,开展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特色的真项目、真环境的“双真”实境教学。三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取得突破;引企入校,建设了一批集“教学、培训、生产、服务、鉴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了“政府——集团——学校——企业”互动共赢的“中江模式”特色;形成了“校中厂”、“厂中校”的专业建设模式特色;形成了学校、企业、军营及网络载体等立体、多元的“德育模式”特色化”质量评价模式。;形成了专业教学团队“双岗双聘、交替轮岗”的“技师”教学团队特色;形成了企业、行业、教育主管部门、鉴定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行业化”评价模式。

教学质量高,在省、市组织的技能竞赛中屡创佳绩,学校连续八年获全市技能文化节团体总分“一等奖”,技能竞赛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供不应求,就业率保持98%以上。

学校是四川省藏区“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实施学校,学校建成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首批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曾先后荣获全国教育先进集体,有职业教育诺贝尔奖之称的全国第四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四川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德阳市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评估优秀级学校、一级学校等。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职教工作的重要指示,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开放、合作、改革、创新”专业建设原则,以校企深度融合培养专业人才为行动纲领,建立专业开发和结构调整动态机制,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进一步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实践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引领学校专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三、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特点,紧密结合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专业建设,不断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机制,紧跟地方产业发展步伐,拓展相关专业。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品牌专业为支撑,不断适应四川省、德阳市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改革的需要,以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商贸类专业为龙头,适度发展建筑、旅游服务类应用型专业。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在现有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加强专业设置和地方产业的融合,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和优势的特色专业、重点专业、一般专业建设体系。

从2016年起到2020年,用大约5年的时间,重点建设3-4个特色专业群,使这些专业在办学思想、办学条件、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特色。

到2019年,校企合作育人体制机制逐渐成熟,内涵发展水平和办学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实际办学水平达到国家一流学校水平,确立学校在全国职业教育中的品牌地位。

(二)建设思路

1、组建特色专业群。在巩固现有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理念先进、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优化专业结构与总体布局,加强对老专业的调整和内涵建设,灵活设置专业方向。选择4-6个基础条件较好、成绩突出、就业质量较高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组建特色专业群,通过特色核心专业引路,建设具有较强示范作用和辐射能力特色专业群,促进和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2、用重点专业做示范,用特色专业显亮点。按照专业“做特、做精、做强”的原则,加强专业设置和地方产业的融合,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形成特色专业、重点专业、一般专业建设体系。用重点专业做示范,用特色专业显亮点。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坚持走“内涵、精品”发展之路,突出特色、亮点。

3、进一步创新专业建设思路,把社会化、技能化、特色化、市场化放在专业建设首位。一是注重传统产业与相关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二是围绕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战略思维,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实际,积极发展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三是进一步优化专业教学计划、专业技能标准、课程标准、课程设置与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效益。四是专业教学在加强专业理论的同时,积极利用资源条件,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五是搞好校企合作,建好合作机制和管理体系,使用好校内实训基本,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六是积极主动以相关行业标准为教学依据,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七是专业技能的考核与研究,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促进专业水平与专业技能的提高。

三、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举措:

(一)重点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将财经商贸类(电子商务)建成市级特色专业;将汽车运用与维修建成市级重点专业;将旅游服务类(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服装专业建成校级特色专业;将制造类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类(计算机应用)建成省级重点或特色专业。巩固和提升电子、机械加工技术两个省级重点专业,彰显重点专业特色。

重点(特色)专业建设时间安排表

序号

所属专业大类(群)

专业

建设目标

建设时间

1

财经商贸类

电子商务

市级特色

2019年

2

制造类

数控技术应用

省级重点

2018年

3

制造类

汽车运用与维修

市级重点

2018年

4

信息技术类

计算机应用

省级重点

2019年

5

旅游服务类

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

校级精品(特色)

2017年

6

文化艺术类

服装设计与工艺

校级精品(特色)

2018年

到2017年,把机械、数控专业建成加工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形成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为国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

继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构建和完善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基础平台。二是继续完善机械数控、电子、汽修、计算机四个国示重点建设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电子商务、会计、高星、建筑、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各专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一专业、一模式、一基地、一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格局。在新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对外要搞好“五个对接”。对内要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优化专业教学标准、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技能标准、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三是扩大对口高考比例,稳妥推进中高职衔接,做好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试点班结题工作,搞好汽修专业与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中高职衔接高职单招合作。四是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推进机械数控、汽修、电子等重点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工作。

学校纳入特色专业建设计划的专业,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积极争取相关行业企业的支持参与办学,各专业新建“订单式”培养班40个(每年8-10个)。在联合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培养人才、组织教师培训、共建实训与实习基地,积极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断增强办学活力。

汽修、机械、数控、电子专业试行现代学徒制,探索课堂与实习环境的一体化;积极探索工学交替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紧密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及专业的发展动态,根据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专业发展的时代性特征。

 

(三)课程体系及主干专业课程精品化建设

构建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又注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结构体系。建设既符合专业领域职业岗位群的用人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又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内容体系;进一步加强课程与教学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研究,建设具有中职教育特点的课程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开发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程,完成3门市级级精品课程的验收,每个重点专业建设2-4门校级精品课程。

按照培养目标具体化、课程结构模块化、任务实施项目化、教学方式情境化、教学环境职场化、教学资源信息化的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突出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情境教学,积极探索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到2020年,争取编写和开发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专业教材6部。教材内容达到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实现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位一体;争取开发3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学生学习交流提供优质服务。

(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以“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突破现有体制,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学部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合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制订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创新专业教学团队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双师素质”教师持续培养机制,形成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开发人才、稳定人才的工作机制。培养4-6名高层次专业带头人,每个专业群培养1-2名校级专业带头人,打造“技师化”教学团队,各专业技师、高级技师总数达50人以上,使“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20人。每年安排中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逐渐增大行业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兼职教师选聘量。

根据特色专业建设及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突出抓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每个专业大类建设1个名师工作室。到2020年建成1个省市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加强特色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每年每个特色专业至少要明确培养1—2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制定详实的培养计划。通过企业培训、实践锻炼、参加企业技术开发、课题攻关、教学实践与教学能力培训,使大批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

(五)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特色专业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探索建立良好的特色专业建设管理机制,充分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保障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要实质性、制度性地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度化、经常化地进行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从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入手,积极探索学校、用人单位和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严格实施“双证书”制度。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管理水平、质量监控与评价水平强化教学规范化管理,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狠抓“六大”教学常规管理:即教学目标管理、备课管理、课堂管理、作业管理、实习实训管理、考试管理等六大管理。加强教学视导,构建 “高效课堂”。狠抓实训教学的“四个规范”(指导教师的示范规范、实训学生的操作规范、实训学生的穿戴规范、实训室设备设施管理规范)。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使教学行为更加规范、教学秩序井然有序。

(六)强化实践教学,提升毕业生质量,增强职业能力。

1、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各专业紧扣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生产实际,进一步强化实践性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继续引入企业全真职业环境进专业,推广实施以项目为纽带、岗位实境为核心的“车间化”教学模式,深化“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以校内车间、中心、项目工作室等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载体,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合作空间和领域,充分发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多功能作用,形成一定的教学、培训及生产服务能力。生产性实训的比例达25%以上。

2、狠抓各级技能竞赛。一是搞好校级技能文化节,精心设计竞赛项目,力争全员参与,营造浓厚的竞赛氛围,培养一大批校级技能标兵。通过校级技能大赛储备好市级省级参赛选手。二是要积极参加德阳市中职学校技能文化节,每年获团体总分“一等奖”,每年力争有4-6个工种荣获单项一等奖。三是高标准、高水平训练好省级技能竞赛选手,力争每个项目都获得等级奖,力争有1-2个项目代表四川省参加国赛并取得优良成绩。

3、加强双证书建设。建立一套完善的中级工鉴定与培训分离的考核评价机制,以适应培训与鉴定分离的中级工考证制度的改革。中级工获证率达99.5%,双证书率达100%。

4、狠抓毕业生出口质量。一是扩大对口高考升学比例,深入研讨对口高考分类考试政策和考试方式,努力适应“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高考评价方式改革。狠抓本科上线率及高考升学率,扩大高职单招比例,高考升学率达95%以上。二是实施高薪名企安置就业安置战略。毕业生就业率100%,对口就业率达90%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月薪达3500元以上。

(七)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1、建设思路: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吸纳社会资源,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探索校内实训基地经营主体多元化的途径。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进行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开发。从生产性实训环境、生产性实训项目设计、企业文化氛围、企业管理模式等方面营造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实现课堂与实习环境一体化,满足校内生产性实训的需要,满足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需要,满足面向社会技术服务的需要。

根据“共建、共管、共享”的校企合作建设基地思路,依托行业联合企业,增加相对稳定、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持续运行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满足全校所有专业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的需要。

2、建设目标:进一步增加专业建设投入,改善学校技能实践教学条件。2016-2020年争取国家财政资金700万元,集团资金150万元。2016年新建汽车钣金、喷绘、美容实训中心3个;改造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新建微机室5个(购置计算机355台),新建云课堂2个(106个信息终端);新建计算机硬件检测实训室和综合布线仿真实训室,完善企业网搭建实训室,新建购置4台数控铣床,新建高技能人才数控铣工培训基地。2017-2020年新建物流实训基地1个,新建建筑与工程材料实训基地1个,会声会影实训室1个,物联网实训中心1个。改造数控编程仿真实训室,改造电子电控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新增与先进生产技术水平发展同步的设备设施,新增实训设备总值850万元以上,使实训设备总值达4500多万元。积极开发校外实训基地,5年内新建30多个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外实习基地数达120个。完善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形成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使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达到同类学校先进水平。

五、保障措施

完善本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是保证目标实现的关键。由于本发展规划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任务重、要求高。因此,在统一对发展战略认同的前提下,为确保战略目标的整体、协同、有序、稳定的实施,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落实组织、规划调整、政策、资金、机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争取省、市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在经费安排、资金拨付、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得到更大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二)经费保障

1.争取上级投入。确保现有投入资金不减少,在基建项目上争取5年内上级投入资金850万元。

2.提高创收能力。挖掘校办产业创收潜力,提高科技开发和服务的创收能力,开发新的产业创收范围,特别是提高各类培训的效益。

3.吸收社会资金。通过校企合作引进资金设备、接受社会捐赠、利用社会资金、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建设等多种途径,广开引资渠道。5年吸收企业和民间投入200万元。

4.健全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经费保障和相关财务制度;严格预算管理,严格财经纪律,加强财务审计;厉行节约,减少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组织保障

1.建立“学校发展规划领导小组”。

组织全面论证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可行性;组织对原规划的调整和布局设计的调整;对新设计方案进行详细可行性分析论证;制订详实的实施方案与计划。

2.建立“规划实施项目工作组”。

对规划实施计划进行项目分解,按项目专业特性要求,组织建立规划实施工作小组,具体实施项目进程。

3.建立项目责任人制度,实现责、权、利的统一。

4.成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对规划整体及各项目的技术评估与建议。

(四)制度保障

1.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科学、层级清晰的学校管理责任体系,实行问责制,明确职责权限和工作标准,强化质量意识,提高制度执行力和工作绩效。加强非在编教师的考核,健全师德监督机制,严格考核管理。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考核制、激励制度,形成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开发人才、稳定人才、激励人才的工作机制,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学校将教师职业道德确立为年度考核首要条件,把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与教师奖励、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以及年度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

2.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

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动态管理和考核制度,坚持分配和贡献相结合,建立固定工资与校内津贴双轨运行制度和向教学一线教师、向在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的分配制度,完善“教师奖金收入分配模块”;不断加大对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

3.建立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

进一步界定二级管理权限,健全制度,规范流程,充分赋予教学系部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高技能新技术培训、技术开发等方面的自主权,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统筹协调与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考核、激励等机制。

4.建立严密完善的监控机制。

以质量管理体系和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为依据,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参与热情,形成监督网络,有效实施对教学过程、学生管理、后勤管理、行政管理的监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工作质量。

六、专业建设规划主要任务阶段目标、成功标志一览表

 

序号

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名称)

成功标志(定量与定性目标)

完成时间

责任人

1

 

重点(特色)专业建设

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成市级重点(特色)专业

2018-2019年

兰 勇、张丽梅、王洪福

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省级重点(特色)专业

2018-2019年

付红军、吴春晓、唐 湘、曾华

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服装设计与工艺

2017-2018年

胡世文、张平

2

数控铣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完成建设任务、顺利通过验收

2016-2017年

赖春、唐华文、付红军、吴春晓、陈军

3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优化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制定非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6年

教学处干部、专业部主任(副主任)

各专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一专业、一模式、一基地、一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格局

2017-2018年

教学处、专业部

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试点班结题。

2017年

唐 湘、曾华

机械数控、汽修、电子等重点专业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2016年

付红军、吴春晓王洪福、代明旺

新建“订单式”培养班40个(每年8-9个)。

2016-2020年

教学处、就业办、专业部

4

课程体系及主干专业课程精品化建设

构建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又注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结构体系。

2016-2020年

黄志、张平、专业部主任、骨干教师

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程;

2018年

黄志、张平、专业部主任、骨干教师

完成3门市级级精品课程的验收;

2017-2018年

黄志、张平、专业部主任、骨干教师

每个重点专业建设2-4门校级精品课程;

2017-2018年

黄志、张平、专业部主任、骨干教师

编写和开发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专业教材6部;

2016-2018年

黄志、张平、专业部主任、骨干教师

开发3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

2016-2019年

黄志、张平、专业部主任、骨干教师

5

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

2020年

科研室、教学处、专业部

培养4-6名高层次专业带头人,每个专业群培养1-2名校级专业带头人。

2016-2019年

黄志、张平、专业部

“技师化”教学团队50人以上

2020年

唐华文、黄志、张平、陈军

具有研究生学历的20人

2020年

科研室、教学处、专业部

专业教师50人以上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2个月左右

2016-2020年

科研室、教学处、专业部

每个专业大类建设1个“名师工作室”

2019年

黄志、张平

建成1个省市级优秀教学团队

2020年

科研室、教学处、专业部

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2017-2018年

科研室、教学处、专业部

6

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

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2018年

唐华文、唐 湘、付红军、陈军专业部主任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质性参与专业建设全过程。

2016-2020年

唐华文、付红军、专业部主任

实训教学达到的“四个规范”。

2016年

唐华文、付红军、专业部主任

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使教学行为更加规范、教学秩序井然有序。

2018年

唐华文、唐 湘、付红军、陈军、专业部主任

7

 

 

 

 

 

强化实践教学,提升毕业生质量,增强职业能力

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继续引入企业全真职业环境进专业,推广实施以项目为纽带、岗位实境为核心的“车间化”教学模式,深化“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性实训的比例达25%以上

2016-2017年

唐华文、唐 湘、付红军、陈军、专业部主任

各级技能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培养一大批校级技能标兵;市中职学校技能文化节,每年获团体总分“一等奖”;省赛获一二三等奖,力争有1-2个项目代表四川省参加国赛并取得优良成绩。

 

2016-2020年

唐华文、唐 湘、付红军、陈军、专业部主任

建立一套完善的中级工鉴定与培训分离的考核评价机制,中级工获证率达99.5%,双证书率达100%。

2016-2017年

唐华文、陈军、专业部主任

对口高考参考率达40%

2018年

唐华文、陈军、专业部主任

高考升学率达95%以上,本科上线人数达30人以上。

2017-2018年

唐华文、陈军、专业部主任

毕业生就业率100%,对口就业率达90%以上

2016-2020年

陈行陪、伍崇福、秦向前

8

实训基地建设

争取国家财政资金700万元,集团资金150万元,改善实训教学条件。新增实训设备总值850万元以上,使实训设备总值达4500万元。

2016-2020年

校长室、教学处

新建汽车钣金、喷绘、美容实训中心3个

2016年

唐华文、付红军、王洪福

改造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新建微机室5个,新建云课堂2个。

2016年

唐华文、付红军、唐 湘、曾华

新建计算机硬件检测实训室和综合布线仿真实训室,完善企业网搭建实训室。

2016年

唐华文、付红军、唐 湘、曾华

新建购置4台数控铣床,新建高技能人才数控铣工培训基地。

2016年

唐华文、付红军、吴春晓、陈军

新建物流实训基地1个,新建建筑与工程材料实训基地1个,会声会影实训室1个,物联网实训中心1个。

2017-2020年

唐华文、付红军、兰勇、张平、唐 湘、曾华

改造数控编程仿真实训室,改造电子电控实训基地。

2017-2018年

唐华文、付红军、吴春晓、代明旺

新建30多个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外实习基地数达120个。

2020年

陈行陪、伍崇福、秦向前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