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堂

崇德尚能 敬业乐群

家长学堂

崇德尚能 敬业乐群
您所在位置:  家长学堂

三代人没跳出农门的现实,告诉你上学和不上学的差别

日期:2019-06-27 浏览:22
字体【
分享到: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师约的文章,讲的好像是故事,但是告诉我们的是上学和不上学的差别,下面推荐给大家:

随着阶级的逐渐固化,进阶已经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你当年放弃的,可能需要三代人才能赶上,也许三代人的努力才能跟别人站到同一个起点上。

——师约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质的匮乏,上学是一件奢侈的事,一家或许只有一个孩子能有上学的机会。面对这,你的父母是否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他的兄弟姐妹?

笔者老家在北方的一个村落,在那里发生过很多女孩把学习机会让给哥哥弟弟的事情,为什么是女孩让出机会?因为在传统观念深重的地方他们觉得女孩唯一存在的价值就是帮衬兄弟的,至于女孩读不读书,没有人会在乎,甚至女孩自己也不在乎。在长期耳濡目染的熏陶中,就连她们也觉得长大了就是要嫁人的,而家里能有个出息的兄弟,这是日后自己在婆家不受气的保障。女孩的家长和亲戚邻居也会不遗余力的向女孩子传递这个思想,以保证儿子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

当然也存在些有想法的女孩,这类女孩知道读书是走出去的唯一道路,因而不愿意放弃读书的机会,这时父母和邻居亲朋就会来动员这个女孩让出机会。如果动员不见效,就开始数落女孩不懂事、自私或者上演苦情戏……面对这些舆论压力和能淹死人的唾沫星子,这些有想法的女孩也不得不放弃学习机会,最关键的是经济命脉掌握在父母手里。

再就是有些女孩由于年龄小,并不知道上学有什么用,所以父母给点好处或者好吃的忽悠一下,也就“主动”放弃了读书机会 。而孩子因为好吃而选择不上学的传闻也就成了邻里之间的笑柄,这个姑娘就成了“好吃”的代名词。可那时候的她们对于上学根本只是懵懵懂懂,说被“骗”了,也不为过。但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让出学习机会的,父母大多会说她是懂事,主动把上学的机会让给兄弟,这种舆论也就成了另外一家动员女儿让出机会时的说辞,如果不从就是所有人眼中的“坏孩子”。

然而不管这个机会当年让的是否心甘情愿,但几十年过去后他们有不少人后悔过,而他们的后代也愈来愈多的人觉得他们当年这个机会“让错了”,因为他们开始意识到:

也许当年他们父母让出去机会所造成的差距,自己可能好几代人才能赶上甚至赶不上了。

上学和不上学有什么区别,也许你从三代人的经历上能看出端倪:

先生的母亲以及她母亲所有的兄弟姐妹都是让出学习机会的人,而得到这个机会的是同父异母的哥哥,也就是先生的大舅。先生外公的原配妻子生下他大舅后没几年就去世了,于是他外婆嫁入那个家庭,成为续妻,并先后生了一个儿子四个女儿,也就是他母亲和哥哥姐姐们。当年上学时先生的母亲和三姨学习非常好,但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可能只有一两个孩子能得到上学的机会。这个机会到底给谁?很多人以为会给先生的小舅,但是没有。她的外婆怕别人说她这个当后妈的亏待前妻的孩子,于是自己做主让亲生的几个孩子都不上学,把这个机会给了继子,也就是先生的大舅。而那时先生的母亲作为最小的孩子,才刚刚上完四年级。

至今先生的母亲对三姐辍学这件事都感到惋惜,那时候他们的大哥学习并不突出,而三姐是学习最好的,但是基于母亲的“大公无私”她们也没办法。

也许当年做出这个“大公无私”的决定时,他的外婆并没有预见这个决定对孩子们的将来乃至下一代的影响,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慢慢显现。

第一代人:

那个年代外出打工的机会也少,又加上年龄也小,先生的母亲、小舅、三个姨,辍学只能跟着家里干农活,稍微大些后慢慢的出去打工,挣回来的钱也多交个父母。他们到了适婚年龄后分别跟门户当对的外庄人结了婚,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而他的大舅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防疫站,成了庄子里少有的吃皇粮的人,也娶了个同样学历的妻子,成了令人艳羡的人家。

再后来,他的大舅升到县城防疫站站长,在站长的位置上一干多年,直到去世。而他的几个姨包括当年学习最好的三姨,要么干农活,要么跟着自己的丈夫四处打工,吃住在工地,苍老的很快。而有点连手机都不会用,慢慢的与这个时代落伍。

第二代人,也是就先生和他的表姐表哥这一代人:

在先生这十几个表兄弟姐妹中混的最好的自然是大舅家的两个表姐,其余的都大多相似。大舅家的表姐们因父亲的缘故一直是上的县城最好的学校,后来一路名校到读研再到出国留学,最后成为在行业内有名气的技术专家,年薪上百万。嫁的婆家也是知识家庭出身,公公婆婆都是大学教授,而婆婆还是他父亲的大学同学,家里有好几套房子,吃穿用度自是不愁。而小表姐虽然没有大表姐混的好,但也进入了事业单位,嫁的也是资历相仿的人,有车有房也是吃穿不愁。

而先生以及其他的表哥表姐则跟绝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上着普普通通的学。后来这几个表兄表姐,也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中断了学业。有的是因为家里没钱供不起大学,有的则是父母都不在家只有爷爷奶奶照看只顾着玩,早已经没有了学习心思。唯有先生一个人是上完大学的,之所以能上完也得益于先生是独子,所有经济只为他一个人,也得益于他母亲当年没能上完学的遗憾。

这几个表哥表姐由于没上完学便早早的结婚生子,而对象也全部都是门户当对的,都是同样没有上完学的。他们也依然重复了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做留守儿童的命运。

看第三辈人:

大舅家表姐的孩子自一出生吃住用都是极好的,稍微大一点开始上省城最有名的学校,才6-7岁的孩子就能说的一口流利的英文,会画画会跳舞,见识感觉一点也不比大人少,再后来随着他大表姐移民美国了。小表姐的孩子上的也是有名的学校,业余上着各种培训班。而先生其他几个表哥表姐的孩子,则是作为留守儿童,在老家上着父母当年上过的最普通的学校,重复着他们当年的生活。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揣测第三代人的命运差别,但我们依然能看出这几个小孩虽然年龄相仿,但跟大表姐家的孩子已经不是同一条路上的人了,就如同当年其他表哥表姐跟大舅家的表姐不是一条路人一样。由于上一两代人的积累,他们的起点已经不同,他们已经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人。

固然,造成这些差别的不排除个人因素,但环境因素却是无法忽视的一关,而当年是否有机会上学对造成现在的差异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在当年那个毕了业就能分配的年代,上学就意味着能直接跳出了农门、吃上皇粮,物质条件也会因此变的丰富。所以当年大舅家的孩子有机会、有能力上本地最好的学校,而其他的孩子就只能有个学上就不错了,虽然这离不开当事人的努力,但物质基础这个台阶却非常重要。而到了选择婚姻的时候,他们又各自在自己所在的阶层上做了选择,不是不想高选而是没有那个机会。由于前两代人的原因,到了第三代,这种差距就更大了。

因为当年有读书的机会,所以他大舅一家仅一代人就跳出了农门,完成了身份的转变,而其他人直到第三代人还没有跳出去!

这并不是孤例,而是很多当年做出这个选择的人共同面临的现实,此处就不多枚举了,如果你身边有这种例子,你会发现这真的不是孤例!

随着阶级的逐渐固化,进阶已经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你当年放弃的,可能需要三代人才能赶上,也许三代人的努力才能跟别人站到同一个起点上。但事已如此,我们只能更加努力的迎头赶上,否则下一代人将继续重复我们的命运。